社區介紹 社區介紹
社區宗旨
在阿蓮鄉志,有關玉庫村的歷史發展記載,不到五百字,而玉庫村卻堪稱為阿蓮鄉的「魚米之村」。
玉庫昔稱「那拔林」玉庫村位於阿蓮鄉的西南方,北通港後村,南迄岡山鎮潭底,昔名「那拔林」(「那拔」即臺語的番石榴),相傳昔年於此開墾時,有一大片番石榴,因此就以「那拔林」為地名,不過在史籍相關記載,卻不甚明確。如清朝光緒二十年以前,乃名「那拔林」,光緒二十一年以後,即使遍尋古籍,未再有「那拔林」的記載,直到民國9年,再有「土庫」地名的記載,至於何時將「那拔林」改名「土庫」,已無從稽考。
民國35年區域調整,「土庫」改名「玉庫村」,但在現今復安村境內,乃保有前土庫部份部落。玉庫村境內無特殊宗族,以黃、張、陳、鄭為大姓,宗教信 仰以道教和基督教為主,村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,部份以養殖漁業為生,並有少數工廠零星分佈,本村主要農作物為水稻、三角及原料甘蔗,工廠則多從事螺絲鞋及紙器等生產。
地勢低窪常鬧水患阿蓮鄉境內除東面有大崗山聳立邊界,地勢高亢外,其餘均為平地,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,位於西南方的玉庫村,地勢較為低窪,地屬第四紀地層的現代沖積層,主要由粘土、粉砂、砂和礫石所組成。玉庫村境內的土壤,主要為沖積土,沖積土係由水流攜帶物沈積而成,土壤剖面較為密實,適宜農作,不過土壤肥瘠程度則受水質影響。
玉庫村村長張賢表示,由於當地地勢低窪,近幾年來幾次大雨,往往將玉庫村變成「水鄉澤國」,尤其民國83年的「812」水災,玉庫村境內積水盈尺,被列為第一級災區,導致人口流失現象。
根據阿蓮鄉戶政事務所85年11月份的資料顯示,玉庫村 10鄰392戶,總計1351人,其中男性731人,女性 620人,而民國70年玉庫村的總人口數為1488人,從民國70年後,玉庫村的總人口數即呈每年遞減現象。崑崙宮為信仰中心在宗教信仰方面,創建於清朝道光四年(西元1824年) 的三山國王廟「崑崙宮」,為玉庫村民的精神支柱,三山國王廟是客家人的廟宇,為何非客家庄的玉庫村,祭拜的卻是三山國王廟?據村長張賢指出,玉庫村民的老祖宗來自廣東潮州府山狗寮,因此與客家素有淵源。
此外,有三分之一的玉庫村民是基督信徒,村內尚有一座「那拔林教堂」。玉庫村雖然發展條件不夠豐厚,但在幾年前卻被行政院農委會選定為「農漁村社區整體規劃計畫」對象,經過多年來的基礎地方建設,玉庫村民的生活品質及經濟收入已大幅改善,但玉庫村能否「麻雀變鳳凰」?則仍有待玉庫人的同心協力打拼。
發展重點:產業發展、社福醫療、社區治安、人文教育、環境景觀、環保生態
工作重點:因玉庫村位於低窪處一雨成災,又農村大部分是老弱婦孺,應提升社區民眾對災害防救之能力。強化社區災害防救能力,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自救互救,減輕災害的損失,邁向安全、永續的社區發展。
未來發展願景:綠化生活環境,營造優質生活空間,進而朝向社區生活公園化。
具有防害救災功能,以社區民眾為主體,建構出來一個較不會發生災害,
或是萬一發生災害時,能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自救互救,並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,進而迅速重建恢復正常生活。